行業(yè)信息
血漿外泌體粒徑分析是研究外泌體的重要步驟之一,因為外泌體的大小不僅影響其生物分布和功能,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泌體的純度和分離質(zhì)量。下面是常用的血漿外泌體粒徑分析方法:
1. 動態(tài)光散射(Dynamic Light Scattering, DLS)
原理:DLS技術(shù)基于溶液中粒子在液體介質(zhì)中的布朗運動,通過測量散射光強度隨時間的變化來確定粒子的擴散系數(shù),進而計算出粒子的粒徑。
特點:適合快速測定外泌體的平均粒徑及其分布寬度;可以處理少量樣品,并且不需要復雜的樣品準備過程。
2. 納米顆粒跟蹤分析(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, NTA)
原理:NTA利用激光散射顯微鏡追蹤單個納米顆粒在液體中的布朗運動軌跡,根據(jù)顆粒的移動速度來估計其粒徑。
特點:能夠提供詳細的粒徑分布圖譜,對于復雜樣本如血漿中外泌體的檢測尤其有用;不僅可以給出平均粒徑,還能顯示不同尺寸顆粒的數(shù)量分布。
3. 透射電子顯微鏡(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, TEM)
原理:TEM通過電子束穿透超薄切片或懸浮液滴上的顆粒,在屏幕上形成圖像,從而直接觀察到外泌體的形態(tài)結(jié)構(gòu)及粒徑大小。
特點:分辨率極高,可以直接觀察到納米級別的結(jié)構(gòu)細節(jié);但需要對樣品進行固定、脫水等處理,且操作較為復雜。
4. 阻抗計數(shù)與粒度分析(Resistive Pulse Sensing, RPS)
原理:當顆粒通過微孔時會引起電阻變化,根據(jù)這種變化可以精確測量每個顆粒的體積,進而得出粒徑信息。
特點:適用于高濃度樣品的分析,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重復性;但是設(shè)備成本較高。
樣品準備注意事項
去除大分子干擾:血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(zhì)和其他大分子物質(zhì),可能會影響粒徑分析結(jié)果,因此通常需要先對外泌體進行純化(例如通過超速離心、過濾、免疫親和捕獲等方法)。
保持外泌體完整性:在制備樣品過程中應(yīng)避免使用過高離心力或劇烈攪拌,以免破壞外泌體結(jié)構(gòu)。
NEWS
新聞動態(tài)service
科研服務(wù)18537125967